中風復健應該選擇醫院、診所、護理之家還是治療所?

撰文者:林鈺祥 職能治療師

根據各類統計指出,台灣每年約有3~5萬人發生過中風,其中除了可能死亡以外,大多都留下失能的後遺症,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因此中風後大多都會安排復建,大多個案和其家屬,都會思考一個層面的問題,若長期復健我應該選擇哪一個,醫院、診所、護理之家、還是治療所復健?

在討論這個議題的時候,很難給予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對於復健期待有所不同,可能是地點的遠近、費用的高低、使用服務的可近性(交通好到嗎)、治療師的專業、治療師的契合(每個人適合的治療師風格不同)、人力的分配等等,因此今日透過治療師本身服務過醫院、診所、護理之家和治療所的經驗,分享治療師會怎麼推薦這些場所。

醫院:最了解個案疾病需求的場域

若個案在中風後處於急性或亞急性期,在病後穩定前會需要較多疾病相關醫療資源的使用,所以建議先以醫院住院復健或者門診復健為主。

醫院以復健團隊為核心,團隊由醫師、護理師、職能治療師、物理治療師、語言治療師等專業醫療人員組成,可以給予較多層面的建議;在回到家以前,醫院團隊都會朝著讓個案可以盡量獨立生活自主為目標。

優點是復健費用因為有健保身分,所以個人負擔不多,且醫院提供的器材和設備是在家中或診所無法提供的。其主要需要負擔的就是時間、人力和交通成本,同時也需要了解在健保給付下,一位治療師可能一個時段要照兩到三個個案。(圖一)

萬芳醫院

(圖一)萬芳醫院

診所:最貼近個案生活圈的場域

若個案趨於穩定、處於慢性期時,因個案對於自身狀況也逐漸了解、危險性下降、生活逐漸知道如何參與,此時會建議以診所復健為主。

個案要漸漸了解醫院復健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要將復健視為生活中的一部分,在個人定位上需要漸漸撕下病人的標籤、回歸社會生活。

優點是復健費用因為有健保身分,個人負擔也不多,相對比較能依照自己的時間、人力、距離等等自行掌握、安排,會減少前述的成本。同時也能與慢性期病友形成一個支持團體,一起在復健道路上努力。

但相對復健空間、設備和人力會比較受限,在復健時治療師只能給你幾分鐘的建議和方向,也比較難有團隊間合作的安排。(圖二)

原力復健科診所

(圖二)原力復健科診所

治療所:能客製化個案需求的場域

當個案病情穩定,處於亞急性期或慢性期,同時醫院和診所所提供的復健模式無法個案或家屬的期待,此時就可以試一試治療所的復健。

在治療所能接受到治療師一對一客製化的服務,個案與家屬可以擁有完整的時間與治療師討論復健目標、計劃和執行;

也因為醫院和診所在健保的限制下,提供的復健內容有限,而在治療所自費的情況下,就能有較多元的復健內容,相對可能獲得在醫院和診所無法提供的服務,例如:跑步、騎腳踏車、做菜、駕駛、返回工作等。

雖然自費復健因沒有健保給付,費用大多$1,500~$2,000以上不等,也需要考量時間、人力和交通成本,但相對的你會獲得治療師非常完整的建議和介入,同時有機會完成心中想要做到的事。

在復健的氛圍、與治療師的關係、復健相關的資源上,會感受到與醫院診所非常不同的差異。(圖三)

愛迪樂治療所

(圖三)愛迪樂治療所

護理之家:兼具醫療與復健資源的場域

最後才提及的是護理之家,因為護理之家的環境較貼近醫院住院的環境,主要會處理個案相關醫療的問題、提供密切追蹤和協助,同時也提供日常生活上的照顧。

因為護理之家的復健資源是相當難定義的,會取決於護理之家對於復健安排上投入了多少,有可能沒有,有可能是病房服務、有可能有設置一個空間提供一位治療師進行復健安排,但也有是治療師團隊進駐服務,有可能是團體、有可能是一對一。

因此個案若有管路上需要醫療照顧或日常生活上需要人力照顧,建議可以參考護理之家。

須考量的是其負擔費用會高出很多,因為同時使用到醫療人力和照顧人力,每月大約需要兩到三萬元以上,甚至還有更昂貴的。

另一方面也要評估護理之家復健的品質,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去看護理之家現場看看,觀察並了解該場域是如何安排復健,貼近前者醫院、診所還是治療所的模式。(圖四)(圖五)

以下三點作為評估建議:

  1. 復健是否符合期待和需求
  2. 長期來看,復健能否幫助個案日常生活照顧可更好
  3. 復健的結果是有機會返家的

重建樂活之家

(圖四)重建樂活之家

重建樂活之家2

(圖五)重建樂活之家

以上是治療師對於四個場域的看法和比較,有其可參考的部分,但並非適用在所有醫院、診所、治療所和護理之家。

若對於該選擇哪一個場域復健還有疑惑和困擾,可以找一位可信任的治療師來討論該如何安排和選擇,或者直接聯繫愛迪樂,我們很樂意為您解說。

 

更多與中風相關的文章:

資料來源:

 

⬇想了解更多愛迪樂中風復健?歡迎點擊按鈕獲取更多資訊⬇

腦中風復健按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