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楊昀霖 職能治療師
根據統計台灣每年會有三萬名中風患者,約有七成以上的人留下動作障礙等後遺症,例如手腳肢體的肌肉無力,影響日常生活動作,需要長期的復健訓練才能讓動作漸漸恢復,但是每天的日常訓練該如何安排,才能有效恢復呢?
中風復健原則
中風後會留下後遺症,是因為腦神經的損傷,所以復健除了注重大量地重複練習動作,更要時刻專心,才能夠刺激腦神經,促進神經可塑性,此外也要實際將練習到的動作,活用在日常生活中。
因此復健訓練內容,可以拆解為三個步驟:
- 提高神經連結的誘發活動
- 大量且重複的基本動作練習
- 應用在日常生活的實際演練
這三種訓練都很重要,我們應該要在每天的訓練中安排這三種練習,以一小時的訓練時間為例,建議各花20分鐘練習。
一:誘發活動
誘發活動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肢體與腦神經準備好,調整到最佳狀態,包含透過呼吸訓練、心像練習、鏡像練習幫助自己集中精神。
也可以透過關節活動、伸展拉筋提高關節的活動度與肌肉彈性,如果是初期無力可以由家人協助,最重要的是要專心,才能增進腦神經與身體的連結,迎接正式的動作練習。
二:基本動作練習
將身體與腦神經準備好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動作練習,以手部動作為例,我們可以練習抬高肩膀、伸直手肘、手腕翹起、手指抓握等基本動作。(圖一)(圖二)
這邊會建議先從單一關節的動作開始練習,熟練後再嘗試練習整合動作,例如將伸出手臂並同時張開手指。
如果是初期動作較無力時,可以加上輔具協助,例如滑車提供手臂支撐,或是手指動態矯具協助手指張開動作。
(圖一)手肘彎曲動作
(圖二)前臂翻掌動作
三:生活實際應用
復健的目的其實並不是把手抬的越高就越好,而是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活用。
所以我們務必要將剛剛的學習到的動作,嘗試在生活情境中使用,例如伸手去開冰箱、拿起衛生紙丟到垃圾桶、擦乾淨桌子等。(圖三)
如果初期較無力,也可以透過輔具的協助,簡化這些生活任務的難度,讓受傷的手循序漸進地重回日常生活。
(圖三)生活喝水動作
找一個治療師溝通復健目標與計劃
以上就是復健最基本的三原則,但更重要的前提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動作目標和訓練,太難的動作目標例如寫字、使用手機,需要精細的協調控制與一定的肌耐力才能完成,就不適合作為初期的生活目標
因此,找一個治療師根據你的狀況,設計適合的復健目標和計畫就很重要,透過循序漸進的計畫,逐步恢復讓身體恢復動作與生活功能!
更多與腦中風復健相關的文章:
參考資料:
- 中風復健:動作訓練功能改善生活障礙!
- 中風後的復健 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
- Neurological principles and rehabilitation of action disorders: rehabilitation interventions.
⬇想了解更多愛迪樂中風復健?歡迎點擊按鈕獲取更多資訊⬇

職能治療雖然沒有辦法延長他們的生命,但卻能協助他們完成日常、工作、休閒等大小事,即使沒有減輕他們的病苦疾患,但我會用教科書上的知識與創意,陪伴他們譜寫生命中最基本的音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