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者:許育慈 職能治療師
「中風已經超過六個月了,我還能進步嗎…?」大家或許都聽過中風後三到六個月為「黃金復健期」,六個月猶如最後死限,給許多中風患者的家庭帶來莫大的壓力。不過這是篤定的嗎? 下定論前,我們要先了解中風後腦部恢復的機制
腦部受損後的恢復機制,靠的是「神經可塑性」
在很久以前,「成年後的大腦是不可變動的」曾被奉為圭臬,但隨著科學慢慢進步,越來越多研究發現,「大腦其實無時無刻都在變動」。
神經如何傳遞訊息,靠的是一根根如電線般從神經細胞本體延伸出去的「突觸」,電訊透過這些「電線」輸出,而這一根根錯綜複雜的「電線」交織成綿密的神經連結網絡,透過學習,神經網絡其實會改變,進而造成了行為的彈性和變化。
現在我們知道了,神經之間的連結可以被改變,這就叫「神經可塑性」,而腦部損傷後的恢復,靠的就是神經可塑性的機制(圖一)、(圖二),這條路徑受損「短路」了,那就接一條新的「電線」來代替!
(圖一)神經可塑性的機制一:當原先的傳訊路徑受損(左圖),以另一條路徑做為替代(右圖)
(圖二)神經可塑性的機制二:當原先的傳訊路徑受損(左圖),則其他神經元新生突觸建立新連結,以取代斷路(右圖)
過了「黃金期」只是速度較慢,不代表不行
確實有些研究指出,中風後三到六個月的神經恢復最快速,這時搭配復健,效果加乘,因此有了「黃金復健期」一詞,不過別忘了,透過學習和大量操作,腦部神經網絡的連結是不斷在發生變化的,因此,或許「黃金期」之內的恢復較為快速,但它絕不是一個宣告從此無效的期限,持續復健練習仍可以慢慢造成腦部改變,為被破壞的神經途徑建立新連結。
針對「神經可塑性」機制,新形態療法誕生
而現今也有越來越多研究,針對腦部「神經可塑性」背後的機制與生理學、解剖學觀點切入,如經顱磁刺激(TMS) 算是一種新興療法,屬於神經系統刺激術(Nervous system stimulation),隨著醫學進步,已經有越來越多療法誕生,這些療法的出現也預示著中風復健的未來,正朝著打破復健黃金期的方向發展,不過這些新興的療法還需要持續累積實證,通常建議仍要搭配一般的物理治療和職能治療進行。
所以「復健黃金期」可以理解為「快速恢復期」,但不論何時,大腦其實一直在變化,透過復健給予大腦刺激可產生新的神經網絡連結,作為新的補償路徑,未來將有更多針對神經可塑性機制的新興療法可供嘗試,不過目前傳統物理治療及職能治療仍是黃金標竿,持續復健搭配生活運用是中風進入亞急性或慢性期後建議大家繼續進行的方向。
更多與中風復健相關的文章:
- 上肢復健方法百百種,該選哪一種?
- 中風後雙手如何復健?一條毛巾就搞定!
- 「雙重任務」讓中風患者走得更穩更安心!
- 中風後手腳無力如何復健?用腦想像也可以!
- 腦中風各種訓練手法,訓練該如何安排時間,才能有效恢復日常生活?
參考資料:
- Neural plasticity and behavior – sixty years of conceptual advances.
- Neuroplasticity in the context of motor rehabilitation after stroke.
圖片來源:
⬇想了解更多關於中風復健的資訊?歡迎點選下方按鈕⬇

我常接觸銀髮族群,不論是一般樂齡長輩、失智症長輩,或是中風失能的長輩。在這裡和您分享相關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