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也可能中風!從名人案例看健康危機

撰文者:鄭健寬 職能治療師

2022年1月,藝人納豆因腦中風緊急入院,年僅41歲的他正值事業巔峰,卻因中風被迫休養,震驚了許多觀眾。同樣,全球多位名人也曾因中風而備受關注,例如出演「權力遊戲-冰與火之歌」的美國知名演員艾米莉·克拉克(Emilia Clarke),在24歲時就因腦動脈瘤引發中風,並接受了兩次手術。這些案例讓人重新思考:中風是不是老年人的專利?

年輕型腦中風,是指 45 歲以下發生腦中風。以往腦中風被認為是中老年人才容易罹患的疾病,近年來,因為飲食、生活型態和環境的變遷等因素,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近十多年來,台灣年輕中風病人約占整體中風患者的比例,已經從原來的 5~6%,大增到目前的 15~18%,相當於每 7 位中風病人當中,就有 1 位是 45 歲以下的年輕人。名人中風的事件以及統計數據提醒我們,年輕人也面臨中風風險,並且需要更積極的健康管理。

哪些因素預測年輕人中風?

根據衛生福利部和國際期刊的資料,最容易預測年輕人中風的危險因子包括以下幾點:

  1. 高血壓
  2. 不健康生活習慣
  3. 代謝性疾病

高血壓

中風的最重要危險因子之一,尤其在年輕患者中,許多高血壓個案並未被及時發現。
台灣成人高血壓盛行率高達25%,而年輕族群因忽視定期檢查,導致潛在高血壓未被診斷的比例更高。

不健康生活習慣

  • 吸菸與飲酒: 吸菸者中風風險為非吸菸者的2-4倍,長期酗酒則會增加血壓負擔。
  • 熬夜與壓力過大: 長期的工作壓力與睡眠不足會損害血管健康,加速動脈硬化。
  • 運動不足: 缺乏運動會降低心血管彈性,增加血栓風險。

代謝性疾病

糖尿病和高膽固醇的年輕化成為中風的關鍵推手。血脂異常會導致動脈硬化,而糖尿病患者的中風風險是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

上述風險因子在年輕族群中的普遍存在,凸顯了健康篩檢與日常預防的重要性。

年輕人該怎麼預防中風?

為了降低中風風險,以下是三個實際且可行的建議(圖一):

  1. 監控血壓與血糖
  2. 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3. 健康飲食管理

預防中風333守則

(圖一) 預防中風的333守則 (此圖由愛迪樂治療所製作)

監控血壓與血糖

  • 血壓理想值:120/80 mmHg 以下,高於 140/90 mmHg 則屬於高血壓。
    血糖理想值:空腹血糖應低於 100 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不應超過 140 mg/dL。
  • 定期檢查血壓與血糖,建議每半年至一年進行一次完整的健康檢查。
  • 減少鹽分與糖分攝取,選擇低GI(血糖指數)食物。

建立規律運動習慣

  • 每週至少運動150分鐘,例如快走、游泳或瑜伽。

健康飲食管理

  • 控制體重,維持 BMI 在18.5-24之間。
  • 遵循「三少二多」原則:少鹽、少糖、少油,多蔬果與高纖維食物。 舉例:用燕麥取代高糖早餐,增加蔬菜攝取比例,食用原形食物、減少加工食品。

藝人納豆與其他年輕中風案例為我們敲響了警鐘:中風並非只有老年人才會罹患,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

透過監控血壓與血糖、增加運動、健康飲食,我們可以有效降低中風風險,守護自己的健康。讓我們從現在開始,關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健康細節,遠離中風威脅!

 

更多與中風相關的文章:

資料來源:

 

⬇想了解更多愛迪樂中風復健?歡迎點擊按鈕獲取更多資訊⬇

腦中風復健按鈕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