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風復健到日常生活的無限賽局

談到中風復健需要花多久會好,有許多不同建議:有的人說要2年;有人說自己練了10年;有人聽說兩個月就恢復了;也有人強調一定要抓住三到六個月的「黃金期」,否則後面都不會再進步了;甚至有的人,只是說要每天拉筋,答非所問。


市面上混亂的資訊容易讓人感到焦慮或不知所措,因為大家都急著希望提供自身經歷與聽到的資訊幫助患者,但大量的雜訊反而造成更多的不確定性。
而會有這種迷惘其實相當正常,但恢復的進程其實往往不像想像中那麼單純有絕對的數字可以一概而論,而且狀況「因人而異」。

中風後多久能恢復?中風復健關鍵:神經可塑性與個體差異

大腦具有「神經可塑性」,只要透過持續練習和刺激,神經迴路仍有機會恢復或重新建立連結。但不同人的身體狀況、年齡、病情、復健頻率和家庭支持度都不同,所以復健的進程也不可能一樣。(圖一)
因此與其和不同人比較,不如看自身條件,設定自己合適的生活目標,讓練習能在自身上發揮效果。

神經有可塑性,個體有差異性

(圖一)神經有可塑性,個體有差異性

復健何時可以結束?轉變心態,放眼無限賽局

很多人由於進步的緩慢,會擔心「幾個月內沒恢復到某種程度,是否就失去機會?」,這其實是把復健看成「有限賽局」──像是一場足球賽一樣,認為有個明確時間或終點。
事實上,復健更像一場「無限賽局」,無限賽局更強調持續參與,只要願意在日常生活裡不斷嘗試,並且給予適當的回饋與修正,就算過了所謂的黃金期,大腦依然能透過不同方式調整改變。(圖二)
所以與其只想著「什麼時候能痊癒」,不如更專注在當下,做到「每天都比昨天多進步一點點」就好,長期持續做對的事情,放眼無限賽局。

復健更像一場「無限賽局」

(圖二)復健更像一場「無限賽局」

復健沒進步?化被動為主動,堅持長期大量練習!

復健的進步除了靠治療師的指導,最需要患者與家屬的主動積極參與。
生活功能不是在治療所、醫院做幾次訓練就會變好,要在家裡或日常生活中,抓住機會練習,累積練習次數。像是坐站、刷牙、開門、上下樓,都能變成訓練時刻,生活中大量練習,才會持續進步。
此外,在刻意練習過程中,回饋與修正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此遇到困難時,可以透過治療師回饋、自行影片回顧等方式給予回饋,以便調整練習過程中的要點。

透過這樣長期主動、反覆的練習與回饋修正,將會更容易看見改變。

如何突破停滯期?「拆開來練」+「刻意練習」

復健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感覺進步停滯,並不代表就不會再進步。不少人這時會陷入所謂的「高原期」,但只要調整練習方式,還是能繼續進步。例如,可以使用「拆開來練」的方法,將動作拆解成更小的步驟,再逐漸增加難度。

先練習單關節動作,例如:肩膀能穩定抬高 20 秒。
再增加其他關節動作,例如:肩膀抬高時將手肘伸直/彎曲、肩膀抬高時彎曲手肘+抬手腕。
先在簡單的動作裡,獲得重複訓練的機會,再逐步增加不同的訓練元素與挑戰,慢慢就能突破瓶頸。

再來談談「刻意練習」。簡而言之,就是在練習中 「直視錯誤」→「給予回饋」→「修正錯誤」。(圖三)

例如,在練習過程中,可以透過錄影檢視自己的動作,並檢查練習重點(例如:抬手臂時,肩膀是否穩定)。

接著,在下次練習時,針對錯誤動作找到具體、明確的修正目標,例如:抬手臂時,專注於維持肩膀穩定,並保持肩膀內收,避免手肘向外張開。
透過有意識地調整動作,更能幫助突破復健的停滯期。

刻意練習

(圖三)刻意練習

從中風復健的有限賽局到日常生活的無限賽局

中風的復健並不是只要做幾次就能「成功獲勝」,它不是像球賽那樣有固定終點的「有限賽局」,而更像是經營人生的「無限賽局」-在不斷學習與嘗試中,漸漸找到更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過程。
雖然關於復健的雜訊很多,難免感到混亂迷惘,但只要了解神經可塑性、個體的差異性及掌握「拆開來練」、「刻意練習」的重點原則,將會讓你在復健之路上的心態更加穩健,並持續進步。
而最關鍵的,是要盡可能在生活中化被動為主動,在日常裡抓住每個可能的練習機會,把練習的機會重新主動掌握到自己手上。透過這樣不斷的練習與修正調整,勢必能在生活的無限賽局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復元之路。

 

更多與中風相關的文章:

 

⬇想了解更多愛迪樂中風復健?歡迎點擊按鈕獲取更多資訊⬇

腦中風復健按鈕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