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識中風?掌握BEFAST原則

週日下午,大明正在客廳看電視,媽媽在廚房準備晚餐,爸爸則坐在沙發上看報紙。一切看似平常,直到大明無意間注意到爸爸的動作有些不對勁。
爸爸試圖站起來,但身體搖搖晃晃,像是有些不平衡。他的左手似乎沒什麼力氣,報紙滑落在地上,他卻遲遲沒有撿起來。

「爸,你還好嗎?」大明疑惑地問。
爸爸想開口回答,卻含糊不清:「沒……沒什麼……」聲音怪怪的,像是嘴巴沒辦法完全張開,連舌頭都捲在一起,說話含糊不清。
這時,媽媽從廚房走過來,看到爸爸的狀況也露出擔憂的神色:「你怎麼了?你的臉……」

大明定睛一看,發現爸爸的嘴角有點歪斜,右邊嘴巴正常,但左邊似乎沒有什麼表情,甚至有點流口水。

「爸,你舉起雙手看看?」大明想測試一下,但爸爸舉起右手時,左手卻無法正常抬起來,只抬了一半就無力地垂下。
媽媽開始慌了:「這……這是不是中風?」

大明腦中一片混亂,他記得好像有個方法可以判斷,但一下子想不起來。他該怎麼辦?是等爸爸休息一下,還是立刻打119叫救護車?

如果今天是您的家人發生這種狀況,你會如何判斷與處理呢?今天這篇文章就要來告訴大家如何辨識中風、以及如何預防和中風的後續影響。

如何辨識中風症狀(BE FAST 原則)

  • B(Balance):突然失去平衡或協調能力
  • E(Eyes):視力模糊、出現重影或突發視覺問題
  • F(Face):臉部不對稱,笑時嘴角一邊下垂(微笑測試)
  • A(Arm):單側手臂無力或舉不起來
  • S(Speech):說話困難,含糊不清或無法表達
  • T(Time):立即撥打急救電話,記下發作時間

BE FAST 比傳統的 FAST 多了 B(平衡)和 E(眼睛),可以幫助更全面地識別中風。(圖一)

如何辨識中風症狀(BE FAST 原則)

(圖一)如何辨識中風症狀-BEFAST 原則

中風的種類與影響

  • 缺血性中風(Ischemic Stroke):最常見的中風類型,因為血管被血栓或動脈硬化的斑塊阻塞,導致大腦缺氧。
  • 出血性中風(Hemorrhagic Stroke):因腦部血管破裂或滲漏出血,血液壓迫腦細胞,導致神經功能損害。
  •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俗稱小中風):血流短暫受阻,通常在24小時內恢復,但可能預示未來的嚴重中風,這時候需要加強健康管理

不同中風影響大腦的不同區域,可能導致語言、運動、認知能力受損,嚴重時可能致命。

中風主要風險因素

中風風險因素可分為三大類(圖二):

  • 醫療因素(可治療):
    • 高血壓(最主要的危險因素)
    • 糖尿病、高膽固醇、肥胖
    • 冠狀動脈疾病、心房顫動等
    • 鐮狀細胞貧血
  • 生活習慣因素(可調整):
    • 吸菸、過量飲酒
    • 缺乏運動
    • 高脂肪、高膽固醇飲食
  • 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
    • 年齡:55歲以上,中風風險每10年加倍
    • 種族與性別:黑人與亞洲人風險比白人高,女性比男性更容易中風

主要中風風險因素

(圖二)中風主要風險因素

中風的診斷與治療

中風症狀出現時,主要診斷方式包括:腦部影像檢查(CT、MRI)、血液檢查、心電圖等。
依據中風類型,會採取以下治療:

  • 缺血性中風:3小時內可使用「靜脈溶栓藥物(tPA)」溶解血栓,恢復血流。特定病例可使用機械取栓手術清除血栓。
  • 出血性中風:可能需要手術來阻止出血,例如動脈瘤夾閉或栓塞手術。

錯過治療時間可能導致無法逆轉的腦損傷或死亡。若發現有疑似中風症狀,請盡快就醫及早治療。

預防中風的方法

  • 控制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
  • 養成健康生活習慣:停止吸菸、避免過量飲酒、健康飲食(少鹽、低脂、多蔬果)、規律運動(每天至少30分鐘)
  • 服藥管理:需要服用抗凝血劑或降血壓藥者,應遵從醫囑並定期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風險。

中風後因神經損傷,或多或少都會造成些許的後遺症,這篇文章介紹了預防及早期發現中風徵兆的辨識方式,目的是希望大家可以做好健康管理,進行早期預防與治療;才可以避免病後龐大的醫療支出與照顧心力。

 

更多與中風相關的文章:

參考資料:

⬇想了解更多愛迪樂中風復健?歡迎點擊按鈕獲取更多資訊⬇

腦中風復健按鈕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