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長輩有輕度認知障礙怎麼辦?會變成失智症嗎?

撰文者: 鄭之姸 物理治療師

自從疫情開始之後,75歲的汪奶奶因為擔心在外傳染到病毒,影響到同住兒子一家的工作與生活,不僅非常注重防疫,除了盡量減少外出買菜以及運動的時間以外,甚至連原本每天早上熱衷參加的太極拳班,也已經暫停一年多了。然而,少了和鄰居們閒話家常以及運動的時間之後,汪奶奶在家的時間變得又漫長又無聊,常常只能整天無所事事地開著電視,等待去上班上學的家人們回來。

而最近,兒子也慢慢發現到汪奶奶好像有些異狀:老是忘記回診拿高血壓的藥;原本燒得一手好菜,最近卻不是燒焦就是太鹹,實在難以下嚥;最可怕的是,在好友的80歲壽宴上,汪奶奶竟然買了一座鐘當作賀禮,差點鬧得不歡而散。

看見原本個性精明又嚴謹的汪奶奶近日大小錯接連不斷,兒子終於說服她一起到醫院做個檢查。沒想到在回診看報告時,醫生卻一臉嚴肅的說:「依照汪奶奶的檢查結果,我們初步判斷汪奶奶可能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情形!」

「啊?輕度認知障礙?那是什麼?和失智症是一樣的東西嗎?!」

聽見醫生口中突然冒出一個從未聽過的名詞,兒子也瞬間亂了手腳,開始非常擔心汪奶奶的狀況。

 

什麼是輕度認知障礙?

輕度認知障礙可以視為介於正常認知能力與失智症之間的過渡期 (圖一),相較於失智症長輩往往難以自理,由於輕度認知障礙的長輩認知症狀較為輕微,通常能夠正常的進行日常生活活動。但也因為如此,長輩與家人也較難在此階段便注意到長輩自身的狀況,常誤以為只是年紀大了,反而因此錯失早期治療機會,等到終於發現情形不對而送醫時,往往已經演變成失智症。

 

(圖一) 長輩認知症狀進程

(圖一)長輩認知症狀進程。 (圖片由鄭之姸物理治療師製作)

 

事實上,輕度認知障礙在65歲以上的長輩之間絕非少數。根據過去文獻顯示,高達5-15%的長輩為輕度認知障礙患者,但是多數都沒有接受專業的診斷與治療。尤其年齡愈大、具有心血管病史或腦神經相關病變、或是像文中的汪奶奶一樣,缺乏認知刺激以及運動習慣的長輩更容易增加輕度認知障礙風險 (圖二)。在這些輕度認知障礙長輩當中,一年內演變為失智症的機率約為10-15%,而三年內演變成失智症的機率更高達30%。

(圖二) 輕度認知障礙高風險因子

(圖二)輕度認知障礙高風險因子。(圖片由鄭之姸物理治療師製作)

 

如何判斷家中長輩可能有輕度認知障礙

只是,輕度認知障礙演變成失智症,並非一瞬間就會發生的事情。在這段期間內,若能及早注意到長輩的認知狀態,就能立刻進行處理。

而根據長輩首先受到影響的認知類別不同,在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徵兆也有所不同,而常見最先出現的狀況包括:停車或開車技術突然變差、無法專心做事且效率變低、料理的味道改變、找不到剛才才收好的東西等等。

另外,若擔心家中長輩的認知能力,也可以利用下圖中的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進行初步評估 (表一)。當有2題以上狀況和半年前相比有所改變時,則建議立即到醫療院所接受專業的評估與診斷。

 

(表一) 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

(表一)極早期失智症篩檢量表。(出處:台灣失智症協會)

 

輕度認知障礙能治好嗎?是不是一定會變成失智症

幸運的是,若長輩在輕度認知障礙階段即接受治療,不僅演變為失智症的機率大大降低,甚至近半數的長輩能夠順利恢復正常的認知能力。反之,若選擇置之不理,當長輩真的進入失智症階段時,由於大腦無論在神經反應或結構上的退化都已十分明顯 (圖三),所做的治療只能盡力延緩長輩的認知退化速度,很難再恢復已經退化的認知功能。

 

(圖三) 不同認知障礙程度之大腦退化情形

(圖三)不同認知障礙程度之大腦退化情形。

(圖片翻譯自學者Chandra等人於2019年發表之文獻)

由圖中可見,雖然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與失智症患者的大腦灰質皆有所減少,但是失智症患者的程度最為嚴重。

輕度認知障礙治療的方法有哪些?

根據過去文獻,針對輕度認知障礙長輩的介入,可以從認知以及體能兩個面向著手。在認知部分,於日常生活當中適當增加認知的刺激,如:安排棋類、撲克牌或麻將等休閒活動,就已經能夠十分有效地促進長輩的大腦活動。而運動能夠增加腦源性神經生長因子(BDNF),對於長輩的身心效益尤其顯著。腦源性生長因子能夠透過調控腦神經的生長以及突觸的成形,進而增加神經訊號的傳遞速度,並有效改善輕度認知障礙長輩的認知能力。

那麼,長輩該從哪項運動開始嘗試呢?事實上,相較於單一種類的運動項目,若能使長輩接受多元化的運動刺激,有效結合有氧與心肺適能訓練、肌力與肌耐力訓練、平衡訓練以及柔軟度促進訓練,才能達到最大化的效益。針對不同種類的運動,每日建議從事的強度與時間也有所不同 (圖四)。

(圖四) 輕度認知障礙長輩建議之運動種類與劑量

(圖四)輕度認知障礙長輩建議之運動種類與劑量。

(圖片由鄭之姸物理治療師製作、運動劑量參考自美國運動醫學會)

 

長輩不願意接受運動訓練怎麼辦?

時常可見家屬很細心的幫助家中長輩擬定了一連串的運動清單,但是最終的實踐比率卻不如預期。更何況許多兒女平時工作繁忙,更難以監督家中長輩平日執行運動的情形。

很多長輩即使清楚運動對自身的好處,卻遲遲無法付諸行動,原因也不是難以想像。像是具有慢性病,在運動時擔心身體不適;難以掌握精準的運動強度與難度,導致太過勞累與挫折,降低之後運動的意願;天候不佳時無法外出活動,室內空間又太狹小等。受限於種種身體與環境的條件,而因此錯失治療的黃金期,實在非常可惜。因此,也建議遇到上述困擾的家屬們,可以考慮讓家中長輩接受物理治療師或是職能治療師的運動訓練。

在治療師的監督之下,除了能夠注意到長輩的身體狀況並規劃合適的訓練處方以外,當長輩動作有需要調整的地方時,也能夠立即給予指導進行修正,以避免不必要的運動傷害。而專業場域也能提供多樣的運動器材與環境,甚至透過團體課程,有效刺激長輩的社交能力與動機 (圖五)。若有相關問題想要接受專業諮詢,也十分歡迎來電聯繫愛迪樂團隊的銀髮復能專家,透過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的建議,使長輩獲得更好的生活與照顧。

(圖五) 接受專業運動訓練介入優點分析

(圖五)接受專業運動訓練介入優點分析。(圖片由鄭之姸物理治療師製作)

 

更多與失智症相關的文章:

參考資料:

 

⬇想了解更多愛迪樂失智症療程?歡迎點擊按鈕獲取更多資訊⬇

失智症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