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在室內也中暑?關於長輩熱傷害注意要點

台灣已進入炎熱的夏日時節,根據衛服部統計,自今年七月以來,因熱傷害就診的人次已超過400人,嚴重者可能合併多重器官衰竭,死亡率極高。尤其長者因排汗機制與散熱功能的退化更容易發生熱傷害,因此,我們平時應注意長者是否出現中暑症狀,了解如何處理並加以預防,以避免不幸事件發生。

為什麼長者容易中暑

中暑是每年夏天經常發生的健康傷害之一,而長者是熱中暑的高危險族群之一,以下是幾個主要因素:

  • 生理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對溫度調節的能力會下降,皮膚感知 和汗液分泌也相對較差,使長者無法及時應對高溫。
  • 藥物因素:長者服用藥物如感冒過敏使用的抗組織胺、降高血壓藥、精神科常用的抗巴金森氏症藥物、抗憂鬱藥物等等,皆可能會使長者在體溫升高時,無法增加出汗、擴張皮膚血管增加散熱,提高長者中暑風險。
  • 環境因素:除了長時間暴露在高溫及陽光下,即使是待在室內,也可能因為空氣不流通,使得產熱速度大過於散熱速度,而產生熱傷害。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在台灣有許多長輩因節儉而不願開冷氣,日前便有長者因室內中暑緊急送醫插管治療,提醒民眾千萬別忽視室內中暑的嚴重性。

如何察覺中暑?

了解中暑的早期症狀對於及早識別並提供適當的幫助相當重要,以下列出的中暑症狀可幫助你/家人快速檢測是否可能中暑(圖一):

  • 頭昏、頭痛
  • 虛弱、口乾
  • 肌肉痛、肌肉痙攣
  • 嘔吐、嘔吐2次以上
  • 反應變慢,渾身虛弱不對勁
  • 皮膚燙、體溫高
  • 失去意識超過1分鐘

 

 

(圖一)中暑症狀

若出現上述大部分的症狀,就代表可能已經中暑了!此時應立即離開高溫環境,到陰涼通風處休息、補充水分和電解質,而當症狀沒有減緩、超出可處理的範圍時,應馬上撥打119送醫求救。

 

長者防中暑四招

綜合上述提及,我們已經知道對於長者受到熱傷害的症狀可能較不明顯,因此,因此我們更需認識其預防方法、提高警覺性,以下為國民健康暑提出的預防中暑要訣:「躲太陽、補水分、勤防曬、要通風」

躲太陽

盡量避免長時間暴露在陽光下,尤其是上午10時至下午2時,改為選擇早晨或傍晚時段進行戶外活動,且適時選擇陰涼處休息。

補水分

無論是在室內或室外、從事靜態或動態活動,即使沒有感到口渴,盡量也要每小時喝2杯到4杯(1杯240 c.c.)的涼水,且注意不可補充含酒精及咖啡因的飲料,反而會因其利尿作用而流失更多水分,含糖飲料則會減少血液循環量,不利排熱,也切勿因為天熱而喝下太冰的水,以避免造成胃部不適症狀。

勤防曬

要穿著輕便、寬鬆、透氣的衣物,選擇淺色衣物有助於反射陽光。在戶外時,建議使用遮陽帽、遮陽傘、太陽眼鏡,以保護頭部和面部免受陽光直射,且在外出前30分鐘擦防曬乳。

要通風

盡可能待在室內涼爽、通風或有風扇、空調地方(例如:公共圖書館、購物商場),勿因沒有直接接觸陽光而忽略室內中暑的可能性。

 

長者中暑是一個需要嚴肅對待的問題,但通過了解中暑的原因、症狀和適當的處理方法,我們可以降低風險並提供適當的援助,以確保長者在夏季的安全和健康,看完這篇文章的你,從提醒長輩喝下一杯水開始對抗炎熱的夏天吧!

 

參考資料:

主機服務:金城事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