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爸爸前年被診斷為阿茲海默型失智症,現年63歲,因為兒女都在國外,主要是妻子在照顧,但由於腦部退化的狀況每況愈下,從原本會是家中的經濟支柱,到現在無法做基本的計算;原本可以開心帶著老婆去吃大餐,到現在連進食都出現了困難。
失智照顧怎麼辦?
根據國健署107年資料統計,目前台灣失智症人口26萬人(佔老年人口7.9%)。實際走訪每一個失智症家庭,家中只要有一位失智症長者,對於這個家庭就會產生巨大的影響,當照顧者看著自己的家人對生活的感知越來越模糊、漸漸無法控制自己的生活,還甚至出現許多常人無法理解的脫序行為,身為照顧者的我們怎麼樣與之共處呢?以下是常見的兩種情境:
- 失智照顧情境一:無法克制的情緒、陷入情緒旋渦中
失智症照顧者會面臨到很多種情境,長輩會反覆地重複問過的問題、可能會忘記周遭的重要他人、也許會有幻覺妄想甚至出手打罵攻擊人。照顧者會有許多矛盾的情緒小劇場,知道這可能是症狀,但又會耐不住性子碎念或是責罵失智症長者,同時會有隨之而來的罪惡感、無助感,後悔無力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 失智照顧情境二:壓力一直都在
身為照顧者的我們面對照顧伴隨而來的壓力,常常告訴自己「我不能倒,我要撐下去!」、「我倒了,我的另一半該怎麼辦?」努力的在心中不斷地自我對話,想盡辦法將內心產生的壓力感蓋過去,但其實壓力一直都在,而且會越累積越多,並不會因為我們靠意志力強壓他就會消失,當壓力積累的越多,便會造成很多慢性的疾病。據美國醫學會指出,有超過60%以上的疾病致病原因皆與壓力有關,許多照顧者常因照顧忙碌而忽視小病,但仍然在心中告訴自己「再撐一下下就好了」勉強自己繼續照顧長輩,而疾病所帶來的不適又讓人感到壓力,在照顧壓力與疾病壓力雙重打擊下,很有可能最後會支撐不下去。
透過正念,重新調整生活秩序!
正念是美國麻州醫院Jon Kabat-Zinn博士所於1979年發展的一套心理學方法,近十年來已經有非常多的研究指出能夠有效的減少人的壓力提高EQ,也能夠讓人更專注處理眼前所看到的事,同時也有文獻指出失智症的照顧者在經過正念減壓的訓練後得到較好的身心健康(林蕙君、鄭淑子、曾秀雲, 2017)。正念不是指正向思考,而是一種「心在當下」的療癒力,我們期待透過以下的分享,來減輕照顧者的壓力,不妨試試看,也許你會有新的感受。
- 方法一:找回生活的節奏
正念的練習會先從呼吸作為起點,呼吸是我們身上再自然不過的一件事,可以找個安靜的地方,用簡短的5分鐘,以你覺得舒服的姿勢坐著或躺著,將注意力從身體轉移到你的呼吸上,過程中可能會想著「等等要弄什麼東西給他吃」、「還有很多事情沒做」等等,都沒關係!再將注意力拉回到呼吸上,也不必去刻意調整呼吸的方式,記得就只有一件事就是呼吸。呼吸的觀察不用追求什麼特別的感覺就是注意呼吸即可,如果不小心睡著也沒關係。
- 方法二:接納自己的壓力情緒
「情緒從來不是靠控制的。」試想,上台情緒很緊張時,告訴自己不要緊張、不準給我緊張,對話完後通常只會更緊張。其實情緒就像是你的呼吸,他一直都在,無論是好是壞,我想請你接受他,涵容這些情緒的存在,當你越能夠接納他的存在,你會發現它可以靜靜地待在你的身邊。
失智長者行為帶給你的情緒一直都在,當情緒來時你希望你能注意力放到呼吸、去觀察情緒,你會發現我更能夠放下情緒、冷靜處理眼下要緊的事情。
我想請你先謝謝自己努力到今天。你已經很努力了,沒有人是完美的照顧者。也許很多事情超出我們的預期,當情緒來時,記得今天分享的內容,將注意力放到你的呼吸並觀察你的情緒,你也可以做得很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