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遇到長輩產生疼痛的時候,你會想到什麼?太老了不能動?痛了就休息?怎麼輕舉亂動就會痛?痛到動不起來?
疼痛普遍發生在很多長輩身上,進而不敢運動,但你知道嗎?
一個長期不動的狀態(例如:臥床或長時間坐姿),往往反而是造成長輩疼痛的主因,但運動能打破這些慢性疼痛的惡性循環,所以若有以下四大迷思情況,不要猶豫了,趕快動起來。
【疼痛迷思一】醫生說不能動
長輩可能會因為一次的開刀或受傷,就會拿起免動金牌昭告天下說:「我絕對不能動我受傷的地方。」,但往往後續疏於回診且未積極運動復健,逐漸成為了慢性疼痛,讓你以為疼痛還是當時的原因,往往在治療師評估過後,反而跟不動有關,因此對於「不能動」這個想法其實需要很小心,到底是因為急性期不能動,還是自己過度解釋的念頭呢?
【疼痛迷思二】動了對身體不好
人人都會怕痛,甚至把疼痛都冠上負面印象,但疼痛其實不等於受傷,有些復健運動也會造成疼痛(例如五十肩的拉筋),近期也越來越多研究證實運動所帶來的疼痛反而對身體是好的,因此要改變一個人「不想動」的念頭,就必須重新認識疼痛對於身體的重要性,另外也要了解不動對於身體的危害,進而在長輩可承受疼痛的情況下活動,慢慢建立原來運動可以改善慢性疼痛的經驗。
【疼痛迷思三】可是我動不起來
經過前面兩點之後,其實對於長期不動長輩來說,她要運動其實是有些困難的,因為神經肌肉骨骼的退化,甚至「不會動」這些神經肌肉骨骼,以至於產生不正確的姿勢(例如:上和下交叉症候群;開過腰椎後,過度使用其他節脊椎),不正確的姿勢才是慢性疼痛的主因,因此建議尋求專業治療師的建議,重新建立姿勢和動作的型態,就能找回身體主控權。
【疼痛迷思四】我會害怕動
最後一點很重要,其實慢性疼痛跟你的心理認知很有關係,長輩可能怕受傷、怕跌倒、怕會變得更差而「不敢動」,但若不敢動,反而會讓受傷的地方再次受傷;甚至平衡感持續退化,而更容易跌倒;過多的休息心肺耐力下降更快,因此除了告知這些危害外,其實需要家屬的陪伴,讓長輩慢慢嘗試做不敢動的動作,從中建立自信心,改變負面情緒,進而知道這些活動是可以做的。
最後小結,如果你是有慢性疼痛的煩惱,建議你都需要接受醫師的診斷處置,釐清疼痛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要運動,才有可能打破慢性疼痛的惡性循環,但也因為不同的疾病其實也有不同的運動處方,可以找專業的治療師提供你運動相關的建議,運動或許會帶來短暫疼痛,但卻能幫助你向長期疼痛說拜拜。

人的一生是可以多些可能的! 透過活動設計、遊戲體驗和專業課程,幫助每個人找到意義和價值,相信每個人都能定義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