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陪伴引導,創造互動良好關係!

職能治療師的工作之一是在團體進行活動的帶領,也在團體中對有需要調整長輩活動的,讓他有參與度、成就感和意義,也幫助照顧者如何參與在長輩的活動中,讓照顧者學會如何引導長輩,把好的互動關係可以在課程結束後能持續下去,因為照顧陪伴是一段馬拉松,走得久才是關鍵,因此如何陪伴引導長輩,彼此走下去這個議題就很重要,很多人也許是第一次當照顧者,但沒關係,我這邊提供幾個觀念分享給大家,讓我們的陪伴引導加分,創造互動良好關係。

自立支援,讓長輩有能力做決定

在東方的文化,百善孝為先,因此在照顧長輩上不遺餘力的提供很多建議和資源,凡事都幫長輩做好決定,給他最妥善的照顧,成為無時無刻的管家或保母,但長輩常常會有不領情的情況發生,為甚麼呢?讓我們換一個角度想。

其實長輩有他的人生,有自尊和獨立性,建議讓長輩多一些理解,多一點選擇,生活可以讓他自己決定,我們則是建議者,在選項中產生動機和誘因讓長輩改變,讓長輩可以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規則取代規定,讓長輩有動力做

身為照顧者,我們仍然還是會有很多事情是希望長輩去執行的,但人其實對於命令的用詞很容易產生拒絕反應,例如越要我去做,我就越不要這樣做;越說不能做,我偏要做,因為人都會想證明自己,也有面子和脾氣,因此很容易為了一時賭氣,做一個相反的抉擇,因此建議長輩選擇的時候,建議下列方法:

  • 以規則的方式,獎勵懲罰講清楚,讓長輩願意參與在這個規則中,例如我希望長輩去運動,我會建議說:「若你願意去運動,我假日帶你去餐館吃飯。」他若願意也就是他自己選擇參與在這個規則上去參與,自然就沒有排斥感。
  • 給長輩多選題的機會,讓長輩可以有商量空間。例如希望長輩出門去公園,長輩會嫌遠,就會建議說:「今天從走到樓下、走到路口、走到公園,我們選一個嘗試,讓我們運動一下更健康」。
  • 在選項中,去獎勵好的行為,去解釋壞的行為為什麼不好,常常去灌輸,長輩自然就會逐漸選擇好的選項。

引導適當,讓長輩有成就感。

很多照顧者引導長輩的方法,可能台上老師在教,但自己的長輩沒有做這麼快,就會急著幫長輩做完,讓長輩有好表現,但這樣反而對於長輩的表現、學習和成就感往往有負面效果,因此會建議在引導上應該要適量,而且要有漸進式的調整,長輩能力佳就應該讓它獨立完成,能力較差,也需要思考怎麼讓他參與,以下我建議幾種方式:

  1. 先口語模仿觸覺引導操作
    長輩在學習時,建議都先以口語的方式引導長輩,若發現理解上有困難,就可以照顧者先做一次,長輩跟著模仿做,若還是不理解,才是帶著長輩的手完成作品,但都不要照顧者自己完成成品。
  2. 重點在有沒有學到,而不是速度快慢。
    照顧者和長輩都不要急,因為越急表現可能越不好,就容易挫折,因此建議照顧者可以先學會全部流程,自己在慢慢教導長輩完成,讓長輩沒有時間壓力,可以有效學習和成就感,也加深彼此的陪伴關係。


引導多元化,讓長輩有參與感。

另一種極端就是,照顧者已經用盡唇舌,可是長輩還是不知道怎麼開始、進行或結束,不知道怎麼帶領長輩學會,就回到前面那一點,直接讓長輩做完的引導方式,在這邊我也建議幾個方向分享給大家。

  1. 聽覺視覺觸覺
    人的學習除了聽以外,其實人大多是視覺學習的模式為主,因此引導長輩的時候,不建議一直說,而是用視覺的方式進行引導,例如把成品拿靠近長輩、照顧者做一次讓長輩模仿、甚至一步一步做,長輩靠視覺一步一步模仿都很好,甚至可以以手帶手的方式,帶領長輩去執行每一個步驟。
  2. 拆解步驟,分工合作一起完成
    有時候會遇到課程難度很高,建議可以把步驟分解化,讓長輩先完成一兩個步驟,最後慢慢學會完成所有步驟,以實務經驗可以這樣進行,前面步驟長輩起頭,後面照顧者完成,可以增加長輩嘗試和參與度;照顧者完成半成品,後面長輩獨力完成,可以增加長輩很多成就感;也能視情況把中間步驟交給長輩試著完成,這樣拆解步驟,讓長輩參與學習不無聊。


結論

引導的方法很多,因為每個長輩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照顧者也是,每一個互動關係沒有標準答案,鼓勵照顧者不斷學習,找到讓長輩最有效的互動模式,四個觀念可以活用:

  1. 自立支援
  2. 規則取代規定
  3. 引導適當且多元化,讓長輩有參與有成就
  4. 在有效引導下,創造互動良好關係。